~

關注焦點

  • 專題報導

    科學家破解癌症相關酵素的密碼,為新療法開啟大門

   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的數據,癌症仍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。2022 年,全球估計有 2000 萬例新發病例與 970 萬例死亡。近期,兩項刊登於《美國化學學會期刊》的新研究,深入探討了與癌症息息相關的人類 β-1,3-半乳糖基轉移酵素 5(β3GalT5)。

  • 獲獎消息

    馬徹研究員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3年度傑出研究獎

    馬徹研究員專長於結構生物學,研究聚焦膜蛋白與醣蛋白在傳染病及癌症中的關鍵角色。特別是近年來對於新冠肺炎病毒的治療與預防、設計新型抗生素藥物等有三項成果...

  • 專題報導

    基因體研究中心二十週年活動

    基因體研究中心20歲了!為慶祝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,本中心於113年12月11日(三)舉辦20週年慶祝活動。感謝歷屆中心成員、合作夥伴及各界貴賓的參與,共同見證中心的成長與茁壯。

  • 獲獎消息

    陳韻如老師研究團隊榮獲2024國家新創精進獎

    神經退化性疾病藥物大多是減緩症狀而無針對致病標的。本團隊的新創研發抗體藥物會專一辨認錯誤折疊的TDP-43寡聚體(oligomer),不會辨認正常的TDP-43。研究證實誤折疊的TDP-43寡聚體具有神經毒性,並存在於...

  • 獲獎消息

    陳緯助研究員獲選代表本院出席日本科技與社會論壇(STS Forum)及其青年領袖計畫

    本中心陳緯老師致力於奈米生物醫學,生醫材料與藥物輸送技術等相關研究,且在研究領域擔任領導角色與具備優秀的英文能力,獲得本院肯定,獲選出席日本科技與社會論壇(STS Forum)及其青年領袖計畫。

  • 獲獎消息

    恭賀本中心洪上程特聘研究員當選中央研究院第34屆新科院士

    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暨名譽院士名單揭曉,由廖俊智院長與院士會議四組召集人於今(4)日會後記者會中共同宣布選舉結果,本中心洪上程特聘研究員當選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,恭喜洪老師!

  • 專題報導

    精準化學修飾新篇章 從天然物啟發到高效罕病藥物開發

    「天然ㄟ尚好!」科學家過去從天然物中分離出許多具有初步生物活性的小分子,然而這些分子往往需要透過化學改良和修飾(chemical modification)方能發揮其潛力。本中心鄭偉杰實驗室經由精準化學修飾策略,優化分子結構,發現一種新型藥理伴護小分子...

  • 專題報導

    硫酸雙醣分子可修復蛋白質增益毒性 漸凍人治療新思路

    ALS與FTD這兩種疾病在臨床表現上有所不同,卻共享相當多的病理特徵和基因變異。在家族性遺傳患者上,這兩種疾病最常見的基因突變皆來自位於C9ORF72基因非編碼區域中DNA重複擴增GGGGCC (G4C2) 序列的突變,容易觸發「非傳統ATG啟動子」(non-ATG-initiated translation)的蛋白轉譯機制(RAN)作用...

  • 專題報導

    預測B肝功能性痊癒 血清指標sPD‐1出線

    隨著各種抗病毒藥物問世,讓過去十分猖獗的慢性B型肝炎獲得有效的控制。但是這些藥物要達到患者血清B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(HBsAg loss)或轉陰(seroclearance),亦即所謂的功能性治癒(functional cure),可能要耗費數年。本中心副主任楊懷壹團隊,運用長期追蹤世代(REVEAL study cohort),歸納出B型肝炎進展的重要危險因子...

  • 專題報導

    甜蜜的陷阱 高糖飲食伴隨致癌風險

    本中心李文華院士和胡春美助研究員的研究團隊曾於2019年發表,胰臟細胞處於高糖環境,容易引發DNA損傷而造成致癌KRAS基因的突變,進而啟動癌化。現在經由動物實驗,證實高糖飲食習慣容易在胰臟造成糖代謝異常,是引發胰臟組織DNA損傷的關鍵原因。除此之外,他們進一步證實乙醯葡萄糖胺(GlcNAc)...

  • 專題報導

    由內而外的治療關鍵 有機/無機奈米粒子嵌合外泌體之新思路

    自2013年科學家James E. Rothman、Randy W. Schekman與Thomas C. Sudhof以揭示外泌體(exosomes, Exos)等細胞內囊泡之運輸調控機制問鼎諾貝爾獎後,原本被認定主要功能僅為運輸細胞廢物的外泌體,因在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方面有顯著的成效,從科研圈嶄露頭角,逐漸成為學界寵兒。

  • 專題報導

    大自然為師 解鎖酵素StnK3翻轉生物合成路徑

    自癒力是一種生物的本能,觀察天然界中生物自我療癒的過程,我們發現生物體中存在著許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,可以抑菌抗發炎、抗腫瘤抗癌,並與免疫調節功能息息相關。從天然界中尋求生物活性物質,並且從它千變萬化的化學結構中,找出具有活性的化學實體,為新藥研究提供新穎的先導化合物,成為另一帖迎戰致病菌抗藥性問題的良方。